风险管理

巴林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

一、事件概述

(一)巴林银行

巴林银行(Barings Bank)创建于1763年,素以发展稳健,信誉良好而驰名,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截止1994年其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型银行中排名第489位,然而,如此一个金融巨头在1995年2月26日破产了,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ING)收购。导致其倒闭的关键人物是——Nick Leeson。

(二)Nick Leeson

Nick Leeson于1989年到巴林银行工作,时任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总经理,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9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错误,这本是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账户。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要求Leeson另设立一个“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于是Leeson又设立了一个“88888”的错误账户。几周后伦敦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要求新加坡公司用原来的“99905”的账户与伦敦总部来联系,而已经建立的“88888”账户却未被撤销,这个账户就成了Leeson赔钱的“隐蔽所”。

(三)事件回顾

1.“88888”账户成为Leeson掩盖错误的保护伞

1992年7月17日,Leeson手下一名交易员犯了一个错误:当客户要求买进20手日经指数期货合约时,交易员却卖出20手,该错误当晚清算时被Leeson发现,以当日收盘价计算已亏损2万英镑,要纠正错误需买回40手合约,在种种考虑下,Leeson决定利用“88888”账户掩盖错误。

1993年1月交易员买进100手本应该卖出的期货合约,这笔交易也被记录在“88888”账户,当天损失高达800万英镑。此后,类似的失误都被记入“88888”账户。Leeson不想将这些失误泄漏,但账户里的损失额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如何弥补这些错误并躲过伦敦总部内部审计以及应付新加坡证券期货交易所要求追加保证金问题成了Leeson头疼的问题。

2.加大赌注,铤而走险

为了赚钱弥补损失,Leeson承担愈来愈大的风险。Leeson从1992年开始卖出了大量的日经指数的Straddle组合期权,期权结构如下图所示:

该期权结构在日经指数稳定时可从中赚取期权权利金及有限盈利,但如果日经发生剧烈波动,此交易将会损失巨大。Leeson在一段时间内做的还极为顺手。到1993年7月,“88888”账户中已略有盈余。然而Leeson并未就此罢手,截止1994年7月“88888”账户的损失已高达5000万英镑。此时Leeson已变成一个赌徒,他一边将巴林银行存在花旗银行的5000万英镑挪用之“88888”账户,一边造假蒙蔽巴林银行的审计人员。

1994年底开始,Leeson认定日经指数会上涨,大量购买日经指数期货,然而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日经指数在一周内下跌了7%,使得Leeson在日经指数上的多头暴露亏损巨大。此时Leeson试图以一人之力将市场扳回,购买了更为庞大的多头头寸,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合约。1995年2月10日,Leeson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交易史上创纪录的数量,已握有55000手日经期货多头头寸及2万手日本政府债券空头合约。交易数量愈大,损失愈大,显然巴林银行的财务已经失控,然而巴林银行总部却一直为Leeson的疯狂举动提供资金。

3.百年大行,毁于一旦

1995年2月23日,Leeson影响市场走向的努力彻底失败。日经指数暴跌,Leeson留下8.3亿英镑(14亿美元)的亏损,是当时巴林银行资本金的两倍。巴林银行被迫宣布破产。

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暴露了巴林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和体系方面存在大量问题。

(一)管理层的失职

早在1994年末和1995年初,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曾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常,并向巴林集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征询。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较早发现Leeson活动的。但管理层未经独立地详细了解整个事件,就在Leeson草拟的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征询Leeson交易活动的复函上签字。

(二)松散的内部控制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据报载,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之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竟未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警惕。巴林破产后不久,该银行高级主管人员称对Leeson在新加坡的所为一无所知,因为直到Leeson去职的那天,即2月23日星期四,公司的风险报告仍出现交易平衡。

(三)前台业务部门与行政财务管理部门职责不明

巴林银行最惨痛的教训在于未实现前台业务与中后台业务的有效隔离。所谓前台业务主要指交易业务,所谓中后台业务主要包括清算、稽核、业务准入等。在巴林新加坡分部,Leeson本人就是制度,Leeson一直既是前台的首席交易员,又是后台的结算主管,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岗位,都是由Leeson一人把持,为其越权违规交易提供了方便。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对风险因素和稽查工作的忽视,造成严重的风险隐患。虽然公司总部对他的职责非常清楚,并未采取任何行动,生怕因得罪他而失去了这个“星级交易员”。

(四)内外部审计问题

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内部审计机构对金融机构整体业务进行监督检查。巴林银行设有审计部门,但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与管理层、外部审计机构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内部审计不够认真,内部审计效果不佳。当1994年8月,内部审计人员指出该期货公司没有实行岗位制约的严重性时,巴林银行集团高级领导层漠然视之。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内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该公司长期以来使用“88888”账户进行越权违规交易以及严重亏损的问题。

(五)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巴林银行的Leeson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巴林银行总部未对Leeson投资的资金去向、资金用途进行审慎审查,风险管理部门没有控制前台的交易头寸,未采用有效的风险测量方法和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六)代客交易部门与自营部门未能有效隔离

Leeson同时可进行代客交易与自营交易,Leeson所做的交易也曾受到巴林新加坡期货部同行们的质询,但是他总是说自己是代客户交易。代客户交易与自营交易的混淆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只有把两者划分清楚,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七)奖金结构与风险参数比例失当

巴林银行一直将公司50%的毛利作为奖金发给雇员。这个百分数比绝大多数公司的高。这种把交易员的收入与他的交易利润挂钩的奖励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刺激了交易员的贪利投机,高额的奖金使得交易员急于赚钱而很少考虑公司所承担的风险。

(八)缺乏全球性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衍生品也越来越全球化,但是法规大多数国家仍是自己制定,实施范围也未超过本国国界。巴林集团总部、巴林新加坡期货部受制于不同国家的监管局管理,交易的日经期货又受制于日本监管局监管,各监管局之间信息不共享,这为Leeson的交易行为提供了温床。

 

本文关于该案例的主要参考资料均来自网络搜集整理,不涉及商业盈利。

本文是全系列中第5 / 14篇:国内外重大风险案例

风险管理
模型风险的七大来源
风险管理
光大证券乌龙指案例分析
风险管理
利率压力情景生成实例及应用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